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德育之窗 > 德育视频

“文明之旅”之《王澍:建筑的哲学》

发布时间:2019/1/9 16:17:01 点击数:


【德育目标】

1.了解中国建筑的传统风格及内蕴精神。

2.了解王澍的建筑风格和设计理念。

3.学习王澍坚持传统又不囿与传统的治学精神。

【视频文字材料】

主持人: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和建筑打交道,有的人居住在里面。有的人会在里面办公。建筑在人们心中的投影是不一样的。有的看到的是用,有人看到的是美观。建筑会说话吗?他会说些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有请中国著名建筑师王澍讲述他对于建筑的理解,以及他的建筑哲学。

主持人:王先生做建筑做了这么多年,你看建筑能看到什么?

王澍:我到一个地方去,它给我一种感受,我偏向于喜欢那种宁静的。建筑能够体现一个地方的精神与气氛。有些建筑奇形怪状,能够给人以刺激,但刺激过后什么都没有了。有些建筑看似平平常常,但一旦走到里面,可能它直接就不需要什么语言,就是那个地方的一种氛围它会让你震动。我喜欢在那呆很久,甚至都不走了。

主持人:你看大屏幕上现在所表现的,当初为什么会把一个博物馆做成这个样子呢?当年这个想法是如何生发出来的呢?

王澍:这个建筑的底层平面是个简单的长方形,但它朝上生长的时候就开始开裂,如果说下面是非常统一的,上面就开始自由,就是它开始出现自由开裂的状态,完了这种开裂的方式又隐隐约约的像中国传统山水绘画上对于山表达方式,但是它又是几何形的,那么它又有点像建筑,它是一个几者之间,似与不似之间的那样的一种抽象的玩味,另外所有这上面的砖瓦,都是在这个地区被拆毁的村落做的收集,就是废墟上收回来的材料,把所有的回忆收藏在这里,因为这是博物馆,它就是用来收藏时间,收藏回忆的。

但是还需要有一个新的生活,我们需要超前走的,所以又用了另外一个材料,就是混凝土这是现代的材料,但是没有简单的使用,我们试验了一种用毛竹做模板,来浇注混凝土,让人工现代的材料带有那种自然的感觉,这样的话这两个东西之间就可以对话了。下端是这个砖瓦的混合砌筑,上面是混凝土,但是用竹子作为模板来浇注,让我们看到了青砖,灰瓦和竹片,朴素大方,在当今这样一个能源大肆浪费的社会背景下,建筑师的思路对于城市的作用是一个风向标,如何回应这样一个节能,可持续的世界话题,需要建筑师思考,我们的建筑材料更多来自于拆迁现场的回收利用,在做象山校区时,后期的六万片灰瓦是来自于拆迁的建筑中,走廊的栏杆和百叶窗是来自当地盛产的竹片,建筑的营造并没有出现大量的钢结构更多是经济的混凝土技术;在其设计的宁波历史博物馆中,建筑的材料来自于就地拆除的废旧建筑中,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回收利用,适宜技术。

主持人:您刚才说到了是希望把人们过去的那种生活方式留住,这是不是就是你一直强调的建筑里的时间概念?

王澍:一个是时间,我觉得一个还有文化,它都是有根源的,他是一个生命,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切断,切断的话,我们失去了过去,我们就会失去未来,我们就不知道未来该向哪里去了。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你看到建筑的这种重要性,它的文化的根基,是靠这个东西搬去的,那对我们来说也一样,我们在现代化这样一个剧烈的变化当中,如何让我们自己的文化根不断,其实这些方法都是从自然学来的。我们在自然中学到的这些方法用人工的方式把它做出来,我觉得中国文化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它不断向自然学习。完了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主持人:您有一个观点,建设好乡村就是对中国城市建设的最大贡献,包括向乡村学习的态度,能具体介绍一下吗?

王澍:中国传统一直有句话,“礼失求诸野”。我们接下来可能碰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对城市化的过分强调,导致对乡村的价值判断出了问题,但实际上中国文化的基础是在乡村,不在城市,这是中国伟大的传统,以乡村为基础。我经常开玩笑说,你看一下我们明清以来乡村建设的质量,就可以下一个判断:我们至少已经全面城市化六百年了!我们的乡村根本不是无序的简单的农舍,我们的乡村都是结构井然的,它其实都是小城市来的,我们早就城市化了,只不过不是以今天这种现代性的异化扭曲的方式的城市化,它是一个跟自然更和谐的城市化的状态。这些,是中国未来的老师。如果我们想知道自己的未来的话,应该回头看一下我们乡村的状态,尤其是我们传统乡村的状态,那是中国的未来。

主持人:您曾说,“中国人在说传统的时候,都是完全不一样的时间概念”,建筑实践中,您如何实现“对传统进取地保护”?

王澍:我这两年经常在西方做一个演讲,主题叫“重返自然之道”。中国人有一个基本意识,首先,自然肯定比人优越,是人的老师,人做事要向自然学习,中国人直接把它和道德联系在一起,更高的道德存在于自然之中而不在人这里。

西方建筑的基本观念里头,建筑和自然是对立的。中国一向是另外一种观念,相对来说建筑次要一些,人做的事情次要一些,这在我们的山水画中就可以看出来,主题是自然的山水,建筑在里面永远是一小块而已。建筑代表的是人类活动的区域,这个区域在自然中永远是次一级的,它和山石树木不过是一个同等的地位,不会作为主体出现。人要达到这样一种状态,我们一般叫天人合一,现在这四个字到了滥用的地步,实际上这四个字的基本意思是说,面对自然,保持自然是最重要的。这个前提下,人对自己要有强力的约束,人要抑制自己的欲望,做任何事情第一位首先是自然,之后才是人做的事情,它有一个次序在里面。

主持人:您说过,“我们的学生最后是要培养成哲匠”,教学实践中您如何启发学生?

王澍:我们做本科教学,还是要从基础一步步培养。我们的学生第一年要学木工,传统木工加现代木工两相结合。他们必须学习砌砖、砌石、夯土等一些最基本的技能。我们是全中国惟一一家让学生学一年书法的,这都是一些很基础的事情。一般的建筑系学生只学半年基础,我们的学生要学三年的基础,还有比较多的国学、中国传统艺术哲学、山水画论这样的课程。很重要的是,我们讲究现场性的教学,大量的乡土教育,从本科就开始到乡村去,走到传统的城市里去。